
新闻动态
图片
黄帝内经·素问
五藏生成论其一
心之合脉也,其荣色也,其主肾也。肺之合皮也,其荣毛也,其主心也。肝之合筋也,其荣爪也,其主肺也。脾之合肉也,其荣唇也,其主肝也。肾之合骨也,其荣发也,其主脾也。是故多食咸,则脉凝泣而变色;多食苦,则皮槁而毛拔;多食辛,则筋急而爪枯;多食酸,则肉胝䐢[chū]而唇揭;多食甘,则骨痛而发落,此五味之所伤也。故心欲苦,肺欲辛,肝欲酸,脾欲甘,肾欲咸,此五味之所合也。
译文
心与脉相合,其荣华表现在面色上,心受肾的主宰。肺与皮肤相合,其荣华表现在毫毛上,肺受心的制约。肝与筋相合,其荣华表现在爪甲上,肝受肺的制约。脾与肌肉相合,其荣华表现在口唇上,脾受肝的制约。肾与骨相合,其荣华表现在头发上,肾受脾的制约。所以过多食用咸味,会使血脉凝滞不畅、面色改变;过多食用苦味,会使皮肤干燥、毛发脱落;过多食用辛味,会使筋脉拘急、爪甲枯槁;过多食用酸味,会使肌肉增厚皱缩、口唇掀起;过多食用甘味,会使骨骼疼痛、头发脱落,这是五味偏食所造成的损伤。所以心喜欢苦味,肺喜欢辛味,肝喜欢酸味,脾喜欢甘味,肾喜欢咸味,这是五味与五脏之气相合的情况。
阐释
心之合脉也,其荣色也,其主肾也。
合脉
心与血脉相合,因心主血脉,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。心就是一个血泵,整个血液系统的循环,主要靠心脏。这是身体的大循环系统,这个循环系统不能出问题,需要稳定运转。
荣色
心血的盛衰显于面色,心血充足则面色红润,不足则苍白或青紫。《脉学正义》强调"色随血液盛衰推移"。
苍白,相对比较单纯,就是供血不足之象。而青紫色就复杂了。
心血不足导致面色青紫,主要与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功能失常、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。
一是寒凝血瘀,中医认为血得温则行,得寒则凝。当人体受到寒邪侵袭,尤其是寒邪直接侵犯心脉时,会使血脉收缩挛急。心血在寒邪的影响下,运行速度减慢,甚至出现瘀滞。由于心血运行不畅,无法正常滋养面部肌肤,就会导致面色呈现青紫之色。
二是气滞血瘀,心主神明,若长期情绪抑郁、焦虑、恼怒,会导致气机不畅。气为血之帅,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。当气机郁滞时,心血的运行也会受到阻碍,血液瘀积在脉道中,不能正常荣养面部,从而出现面色青紫。
三是痰浊阻滞,饮食不节、劳倦过度等因素,可损伤脾胃,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,水湿代谢障碍,聚湿生痰。痰浊一旦形成,便会阻滞脉络,影响心血的正常运行。心血因痰浊阻滞而瘀滞,不能上荣于面,就会出现面色青紫的表现。
四是心肺同病,心与肺在生理上相互关联,心主血脉,肺主气,朝百脉,助心行血。当肺部出现病变,如肺气不足、肺失宣降等,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和气体交换。血液不能充分进行氧合,导致血液中氧含量降低,二氧化碳含量升高,从而使血液颜色变深,反映在面部就会出现青紫之色。
五是阳气虚衰,久病体虚、年老体弱等原因,可导致心阳不足。心阳具有温煦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,心阳亏虚,不能温通血脉,血液运行无力,就会出现血瘀。同时,阳气虚衰不能很好地温养肌肤,也会加重面色青紫的症状。
主肾
肾水制约心火(水克火),避免心火过亢。心肾相交(水火既济)维持生理平衡:肾水上济心阴,心火下温肾阳。若肾虚不制心火,可致心悸、失眠。
肾属水,藏真阴(肾阴),为全身阴液之根本。肾阴通过经脉上济于心,可滋养心阴,抑制心火过亢。心火属“君火”,需维持适度的温煦功能(如推动血脉运行、温养心神),若缺乏肾阴的制约,心火易“独亢”而化为邪火。
心属火,为阳中之阳,心火下温肾水,可激发肾阳(命门之火)的气化功能。肾阳得以温煦,方能推动肾水的正常代谢(如津液输布、尿液排泄),并维持肾阴的充盛。若心火不能下温,肾阳易衰,肾水亦会失于气化而停滞。
肾阴亏虚,心火亢逆。其根本原因是久病伤肾、房劳过度、年老肾衰等,导致肾阴耗损,水不制火。因肾阴不足,则上济心阴的功能减弱,心阴随之亏虚。心阴亏虚无法濡养心脉、宁静心神,心火便会相对亢盛(“阴虚火旺”)。此时心火亢逆可表现为:心火亢盛则心神不宁,出现失眠多梦、惊悸不安;血脉异常,心火迫血妄行,可致心悸、心慌,甚则脉速而有力。
心悸时作、失眠难寐、五心烦热、潮热盗汗、舌红少苔、脉细数。可滋阴降火,交通心肾(适用于阴虚火旺型):常用方剂如“天王补心丹”“交泰丸”,以熟地、山茱萸滋肾阴,黄连清心火,肉桂引火归元,使肾水上升、心火下潜。
肾阳不足,水火失济。肾阳虚衰,无力温煦,致肾水寒凝,反克心火(非典型“水不制火”,实为“火不暖水”)。肾阳不足,肾水失于温化,可上泛为“寒水凌心”。此时心火虽未亢盛,但被寒水所遏,心阳被抑制,出现:心神失养,心阳不振,神失所养,表现为心悸、失眠(多伴多梦易醒、神疲乏力);血脉瘀滞,寒水凝滞,心血运行不畅,可兼见胸闷、面色青紫。
典型表现为心悸怔忡、失眠健忘、形寒肢冷、下肢水肿、舌淡胖、脉沉细。可温阳化气,水火既济(适用于阳虚水泛型):常用方剂如“真武汤”合“桂枝甘草汤”,以附子、桂枝温补肾阳、振奋心阳,茯苓、白术健脾利水,消除寒水凌心之象。
肺之合皮也,其荣毛也,其主心也。
合皮
肺宣发卫气与津液温养皮肤,构成体表屏障。肺气虚则皮肤干燥、易感外邪。
“合”指脏腑与体表组织的配属关系。肺主宣发肃降,通过宣发卫气与津液至体表,温养皮肤、调控汗孔开阖(腠理),形成抵御外邪的屏障。肺气充足则皮肤致密、毫毛润泽;肺虚则皮肤疏松、毫毛枯槁,此即“其荣毛”的体现。
荣毛
肺气充足则毫毛润泽,肺虚则毛枯易脱。"毛"为卫气输布的外显,反映肺的宣发功能。
主心
心火(君火)制约肺金(火克金),防止肺气壅滞。君火需相火(肾中命门之火)温煦以维持功能。若心火过亢反灼肺阴,可致干咳、咯血。
“主”即五行相克关系中的制约者。心属火,肺属金,火克金为常,但“其主心也”强调心火对肺金的调控意义:适度心火可温煦脾土(火生土),脾土生肺金(土生金),形成“火→土→金”的相生链条。若心火过亢则灼肺致咳喘,心阳不足则肺气壅滞,体现心肺在气机、血运中的协同。
皮肤干燥、易感外邪(如感冒)、汗出异常,提示肺卫不固;毫毛焦枯或脱落,反映肺精亏虚。肺病及心可见喘促心悸(如肺心病);心病及肺则见咳血、胸闷(如心火刑金)。肺失宣降致水停为痰饮,引发咳喘、浮肿(“肺为水之上源”)。
所以皮肤光泽度、弹性及毫毛状态为肺气盛衰指标。颧部泛红多属肺热;苍白无华为肺气虚;唇甲青紫示心肺血瘀。
生活中,我们可以练习太极拳、八段锦等导引术,深长呼吸以增强肺气宣降。
休息环境起居,保持空气清新,秋冬防风保暖(尤护颈部),避免烟尘刺激。悲忧伤肺,宜保持心境平和;心火亢盛者需静心宁神,以防刑金。
饮食上适宜百合、银耳、梨等白色食物润肺生津;山药、黄芪补益肺气。
当忌辛辣燥热助心火;寒凉生冷伤肺阳。
治则以“宣发肃降”为纲,恢复肺气布散(宣发)与下行(肃降)功能。
“肺合皮毛”揭示了体表屏障与呼吸功能的统一性,“其主心”则强调心肺在气血循环中的协同。养生需注重呼吸锻炼与环境防护,诊疗中通过皮毛状态、心肺症状互参,以宣降肺气为治法核心,兼顾五行生克(如清心火以护肺金)。
肝之合筋也,其荣爪也,其主肺也。
合筋
肝血濡养筋膜,维持关节屈伸。肝血虚则筋急挛缩(如手足震颤)。从五行角度来看,肝属木,而筋也具有柔和、曲伸的特性,因此肝与筋在五行属性上相合。此外,肝藏血,血养筋,肝血充足则筋脉得以濡养,筋健力强,四肢关节灵活;若肝血不足,筋失所养,则可能出现肌肉痉挛、抽搐、关节僵硬等问题。
荣爪
爪甲为"筋之余",肝血充盈则爪甲红润坚韧,不足则枯槁脆裂。
肝血的盛衰还可能通过爪甲的变化反映肝的病理状态。例如,肝热上炎可能导致爪甲枯槁,而肝血虚则表现为爪甲色泽暗淡、质地脆弱。因此,临床中通过观察爪甲的色泽、形态和质地,可以判断肝的生理和病理状态,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。
主肺
肺金制约肝木(金克木),防止肝阳上亢。肺主肃降助肝气调达。多食辛味(入肺)可致肝伤筋急。
这里的“主”并非指“主导”或“控制”,而是指“克制”或“制约”的意思。在五行理论中,肺属金,肝属木,金克木,因此肺对肝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。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生理功能上,也体现在病理变化中,如肺气过盛可伤肝木,导致肝气郁结,进而影响筋脉的舒展。
中医肝系统的整体功能框架主要围绕其核心功能“主疏泄”和“主藏血”展开,同时与情志、消化、生殖、筋脉、爪甲、目、泪等密切相关。以下是中医肝系统整体功能的详细解析:
主疏泄:这是肝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)调节气机: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维持体内气的正常运行,使气机通畅,避免气滞或气逆。
2)调畅情志:肝主疏泄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,正常时情志舒畅,失常则出现抑郁、易怒、烦躁等症状。
3)促进消化吸收: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运化,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,从而协助食物的消化吸收。
4)调节水液代谢: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水液的运行和代谢,防止水湿停滞。
5)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:肝分泌胆汁,帮助消化,同时调节胆汁的排泄,维持胆汁的正常代谢。
主藏血: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,具体表现为:
1)贮藏血液:肝在安静状态下贮藏血液,活动时将血液输送到全身,以满足身体的需要。
2)调节血量:肝根据身体的生理需求,调节外周血量,如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,肝脏将血液输送到外周,以满足身体的需要;在休息或睡眠时,肝脏则将多余的血液贮藏起来。
3)防止出血:肝血充足时,可防止出血倾向,如吐血、咯血、面红耳赤等。
脾之合肉也,其荣唇也,其主肝也。
合肉
脾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肌肉。脾虚则肌肉消瘦或萎废。
荣唇
口唇色泽反映脾之气血:健运则唇红润,虚衰则苍白干裂。黏膜屏障功能依赖脾的濡养。
主肝
肝木疏泄助脾运化(木克土),但肝气过亢则横逆犯脾(如胁痛、腹胀)。酸味(入肝)过量可致脾伤肉皱。
"肝—筋—爪—肺"构成动态系统:肝血濡养筋爪是功能基础,肝肺生克维系平衡。养生需情志、作息、饮食协同;治疗分虚实调气血,观察重形体与微观结合,体现中医"以肝为中心"的整体观。
肾之合骨也,其荣发也,其主脾也。
合骨
肾精生髓充骨,主导骨骼发育代谢。肾虚则小儿囟迟、老人骨脆。现代医学中,肾调节钙磷代谢与维生素D活化。
荣发
发为"精血之余",肾精充足则发黑润泽,精亏则枯白脱落。富血小板血浆疗法佐证精血养发。
主脾
脾土制约肾水(土克水),防肾水泛滥。脾运化水谷充养肾精,称"后天养先天"。甘味(入脾)过食致肾伤骨痛。
五味偏嗜的病理机制
多食咸→脉凝泣变色
咸入肾,过食则肾水亢盛克伐心火(水克火),致血脉凝滞(高血压)、面色晦暗。
多食苦→皮槁毛拔
苦入心,过食则心火亢耗伤肺津(火克金),致皮肤干枯、毛发脱落。
多食辛→筋急爪枯
辛入肺,过食则肺金亢盛克伐肝木(金克木),致筋脉拘急、爪甲枯槁。
多食酸→肉胝䐢唇揭
酸入肝,过食则肝木亢盛克伐脾土(木克土),致肌肉硬皱、口唇干裂。
多食甘→骨痛发落
甘入脾,过食则脾土壅滞克伐肾水(土克水),致痰湿阻络(骨痛)、精不养发。
五味所合:五脏生理需求
心欲苦,苦味清心火,防亢盛(如黄连泻心火)。肺欲辛,辛味助宣发,防气壅(如生姜散寒)。肝欲酸,酸味敛肝阴,防阳亢(如白芍柔肝)。脾欲甘,甘味补中气,防虚衰(如甘草健脾)。肾欲咸,咸味软坚散结,助肾封藏(如牡蛎潜阳)。
五味需适度,过则为害。生理需求基于五行相生(如苦降心火防肺伤),病理偏嗜则因五行相克失衡。五脏-五体-五华构成形态功能系统(如心-脉-色),体现"有诸内必形诸外"。"主"强调制约(如肾主心)维持稳态,失衡则病。
健康观
在饮食习惯上,经文警示五味过极的直接病理后果:如多食咸则血脉凝滞(咸伤血脉)、多食苦则皮毛枯槁(苦伤皮毛),这与现代医学中高盐致心血管病、过苦耗伤肺阴(如咖啡过量)的观察相通 。同时指出五脏对五味的天然需求差异(“心欲苦,肺欲辛…”),提示饮食需兼顾脏腑特性,而非盲目避忌或偏嗜。例如肾虚者可适量食咸以滋肾,但高血压者需控盐(肾病禁咸) 。
养生方法应立足三点:
1)五味调和:依体质与季节灵活调配,如春季肝气旺宜少酸增甘防脾伤,冬季肾主令可适度咸温但避过 ;
2)体质差异:阴虚者宜甘凉润燥(如百合),阳虚者宜辛甘温补(如羊肉),痰湿者忌甘腻 ;
3)四季调养:春食清淡防积热,夏食甘寒解暑湿,秋食柔润抗燥,冬食温补助藏 。
健康观照上,中医强调“司外揣内”——体表征象(如面色、毛发、爪甲)是内脏状态的映现。如“其荣发也”提示肾精盈亏可察于发质,“脉凝泣而变色”表明心血瘀阻显于面色 。这要求我们不仅关注症状,更需溯源脏腑平衡,通过调和饮食五味以固本,达到“骨正筋柔,气血以流”的天年之境 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